【建築形式與配置格局】
臺灣省城隍廟原址位於巡撫衙門後面南側,格局輝煌,與石城同建。日治時期與巡撫衙門同時拆毀。現今建築規模主要為自民國34 年起陸續增建的。增建後的省城隍廟和原有傳統寺廟建築形式與佈局有所改變,是成為一座二層樓,而細細觀察其建築外形與細部裝飾,仍處處保有傳統宮殿式建築的規矩式樣。
寺廟建築外型呈左右對稱的布局,自入口牌樓起,進入正門,經前埕、拜殿至正殿等,主建物正安排於一條中軸線上,主建左右兩邊的護龍(廂房),配置為服務臺、辦公室、餐廳、教室等,其順序是依傳統建築的格局而配置,是講究尊卑次序、有主有從的。
信徒的參拜、法會的儀式等主要活動區域設於一樓,例如拜殿、正殿、香爐、服務臺、洗手間等。二樓設有大雄寶殿、董監事會議室與餐廳等,成為儒釋道融合的寺廟形式。
不同於傳統稍具規模的寺廟建築者,省城隍廟由於腹地面積不足,沒設三川殿,而呈平面單殿式布局,信徒直接由一個正門進入,沒有左門入還是右門入的困擾,但是在前往二樓的方向時,信徒便會發現只有龍邊可以上下樓梯,而虎邊的樓梯是無法通的,合乎城隍廟虎門是給陰魂的出入口,平時是關閉的。
由正門進廟,走入前埕映入眼簾的是拜殿,拜殿或稱拜亭,最前端設有大香爐(天公爐),大香爐之後依序為大供桌(外供桌)、香爐(城隍爐)、供桌(內供桌等,供桌底下供虎爺。
而在正門入口西方處設有一座半露天的大洞窟,窟內安置觀音坐像一尊,在觀音菩薩前有一尊拜觀音的善財童子,成為省城隍廟的一大特色。而在洞窟觀音與護龍辦公室之間,則安置了一座大形的金爐,磚砌六角形建築,頂為重簷鑽尖式,上覆金黃色琉璃瓦,六條垂脊均作弧形起翹,脊上飾騰龍,栩栩如生,鑽尖頂上置葫蘆形的煙囪,整個金爐亭高與觀音洞窟齊,是為祭祀法會焚燒金紙的所在。
左護龍服務辦公處旁的樓梯,可通二樓。二樓主室為大雄寶殿,正中主桌供奉三寶佛,大雄寶殿前並設有客誦桌椅。二樓左護龍為會議室,右護龍為餐廳。臺灣省城隍廟的設備功能完善並齊全。